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 首页
  • 实验室概况
    1. 简介
    2. 主要研究方向
    3. 内设机构及人员配置
  • 研究队伍
    1. 师资队伍简介
    2. 学术带头人
    3. 固定研究人员
    4. 实验技术人员
  • 人才培养
    1. 基本情况简介
    2. 学生培养
    3. 师资队伍培养
  • 科学研究及主要成果
    1. 科研项目
    2. 科研成果
    3. 获奖情况
    4. 代表性科研成果介绍
  • 开放与交流
    1. 国内外学术交流
    2. 实验室开放基金
  • 科研资源共享
    1. 开放共享情况简介
    2. 科研设施及仪器设备
    3. 开放共享办法
  • 运行管理
    1. 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
    2. 实验室管理条例
    3. 实验室年度报告
    • 新闻通知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新闻通知新闻通知
    谢和平院士在中美绿色能源高峰论坛上谈能源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7-09-15    来源:liuyang     浏览量:次

    9月12日,2017中美绿色能源高峰论坛•主题论坛:“领袖对话”在成都举行。校长谢和平院士应邀出席论坛,并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第12任能源部长朱棣文教授,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丹尼尔•科曼教授及斯坦福大学詹姆士•斯维尼教授共话全球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前景。

    在论坛专题发言中,校长谢和平院士结合自身研究和对国际国内相关经验、背景的观察与分析,提出关于能源问题发展趋势的3个个人观点——全球绿色能源的发展前景在中国;世界性石油危机不会出现;煤炭或将成为未来最经济和最可持续的清洁能源。

    全球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前景在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6月提出能源革命,包括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中国政府已全方位、多领域推行节能优先、能源多元化,促进新能源发展以及能源“互联网+”等,来促进绿色能源发展。 以未来中国的大中型城市的公共交通为例,具体如成都地铁:2005年12月才正式开工建设一号线,成都市现已开通四条地铁线路,加上今年在建的13条线路地铁总长将达到450公里。校长谢和平院士认为,可以预期,不久的将来,人们主要乘坐高速准时的地铁或专道快速的电动公交车与全城性的共享单车(共享电动汽车),就可以“无缝衔接”地到达城市的每个角落。仅此就实现了便利、快速、准时,同时接近近零排放。

    谢和平还专门举例说,昨天他的一位外国朋友从成都机场坐地铁+共享单车到他家,20公里仅需30分钟,几乎是近零排放,比中油耗小汽车减排二氧化碳约5.4千克。因此,我国的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可预示着绿色能源的美好前景。

    世界性石油危机不会出现

    校长谢和平院士认为,因为石油将逐步退出交通产业(2040年),转为纯化工原料。我国政府正在全力发展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同时减缓雾霾问题。他预测,2040年左右全世界将不再生产传统汽车,而混合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将取得先机,但燃料电池汽车会后来居上,100年后全世界应该就只有智能型燃料电池汽车了。

    煤炭或将成为未来最经济和最可持续的清洁能源

    校长谢和平院士谈到,目前,我国已建成了神华国华台山、舟山、华能玉环电厂、浙能嘉兴电厂等一批煤炭清洁发电示范工程。这些燃煤发电可实现超低排放甚至近零排放,其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汞的排放达到甚至好于天燃气电厂排放标准。IGCC烟尘排放值更可低于0.6mg/m3以下,接近零排放;二氧化硫排放值可达到0.9mg/m3以下,接近零排放。截止2016年底,全国燃煤电厂完成超低排放改造3.2亿千瓦。

    他认为,煤炭在化石能源中开采利用最早、也最经济,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第11届世界能源会议估计,世界煤炭预测储量为13.6万亿吨,可供人类再开采约四百年。近百年发展的新能源包括核能,风能、太阳能、光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比如光伏发电,虽然具有可再生、能源生产时间短等特点,但光伏材料和光电板制造过程中却存在高污染和高能耗。

    因此,校长谢和平院士提出了“清洁能源”定义的新观点。他认为,“清洁能源”不要以能源种类的出身(化石能源,还是新能源)来定义,而应以其排放为标准,及其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影响和经济性来确定清洁能源的品质和种类。如果各国政府全面加大洁净煤技术,真正研究出一系列新型脱硫、脱硝、除尘,特别是CO2捕捉和利用即CCUS的颠覆性变革技术,真正全面实现近零排放。煤炭可能是未来最经济和最可持续的清洁能源。

    川大主动担当应对全球能源和气候问题的责任使命

    校长谢和平院士认为,面对能源与气候问题,既不能忽略历史,也不能无视现实,更要面向未来。面向未来,他希望川大能在绿色能源方面与美国开展更多全方位、开放式、多元化的合作。希望搭建中美绿色能源新平台,以促进可再生清洁能源发展为导向,针对我国当前严重的弃风、弃光、弃水和新能源发电利用率低下的现状以及地下资源开采带来的环境、空间、安全等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同时依托已有的国际能源研究实验室、中心和平台,双边科学家联合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实现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鼓励年轻人创新创业,开发促进CCUS、能源互联网及绿色能源颠覆性技术,开创全球绿色能源发展新格局。

    (四川大学校办)

    深地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 地址:成都市双流县西航港黄河中路1段四川大学香港马会大楼A109
    手机:15928042556、15680798002    电话:028-85465866    
    邮编:610225    邮箱:liuyangecho@163.com
    蜀6102345678号: 技术支持:诚讯网络